企业动态

先定个小目标1500亿!零售药店接下来怎么走?

2017年8月3日

零售药店正在多重政策影响下重塑生态,利好的政策如两票制、处方外流、取消药品加成等催生出千亿元级终端市场,而监管的进一步加严则加速了行业的洗牌,但总的来说,行业正在发生积极的转变。

规模上,目前连锁龙头是国大、一心堂、大参林、老百姓、益丰、桐君阁、海王星辰、华氏、众友健康和成大,经过多年积累,目前龙头地位难以撼动。

最新数据显示,2016年中国实体药店有447037家,其中有5609家属于连锁企业,这个数据较2015年增长了13%,意味着行业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量级玩家。

销售上,据南方所数据,2016年中国零售药店终端销售规模为4929亿元,增长率为10.5%,而2017上半年药品规模已达1813亿,同比增长8.0%,意味销售额持续上升的同时,零售药店的药品规模正在逐渐扩大。

零售药店的监管加严主要体现在GSP飞检的常态化和药品流通行业整合带来的经营问题,2016全国开展了大范围的流通领域整治,不少药店被收回吊销GSP结业修整,因此尽管规模上连锁企业增加了,但总体数量上药店较少了,较2015年下降了0.2%。

今年6月,CFDA发文要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药店集中整治,并适当扩大整治范围,意味着2017年新一轮零售药店整治正在开展,伴随着行业政策利好,行业监管也将持续推进行业洗牌。

离8000亿还有多远?

从数据上看,两票制、处方外流以及取消药品加成等政策对行业的积极效应已经逐渐体现,就目前来看,这些政策还将持续释放利好。

【两票制+营改增】

两票制对药品流通环节的压缩,意味着大量的中小企业面临淘汰整合,流通行业集中度提高对于规模化连锁药店来说是利好,但对于小规模药店来说,进货成本将提高;而营改增带来的票据管理问题也在倒逼门店经营规范化,既往不开发票甚至过票等隐形收入移除后,不规范的小规模药店将面临亏损压力。

2017年是两票制全面落地元年,随着流通行业以及票据管理的推进,加之药店整治监管的加严,将进一步加快行业洗牌,利于连锁规模化企业的整合。

【处方外流】

在处方外流初见模型的2014年,有人算了一笔账——2015年中国处方药市场规模已经达到9900亿,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,医药分开必然带动处方外流,因此,预计到2018年,处方外流将为零售药店带来超过2500亿的增量;到2020年,处方院外购药将达到总体开方量的1/3,市场规模接近8000亿。

但由于互联网售药政策的扑朔迷离和医院“以药养医”模式的难以根除,8000亿成了薛定谔的8000亿——在政策明朗和“以药养医”完全根除之前,8000亿只能是一厢情愿的8000亿。

但情况也没这么遭,处方外流是带动零售药店销售额的决定性环节,今年以来,医改动向是持续促进处方外流,从数据上看,处方外流也开始有了销售带动效应——2016年,零售药店的化药和双跨品种份额都有所上升,其中双跨品种上升了0.2%,而处方药的增量贡献则超过60%,超过非处方药。

随着医改持续推进,这些数值将会进一步增长,基于此定的小目标——假设未来5年处方外流比例占总处方量达到10%,给药店带来的规模增量大概率会超过1500亿,但并非所有药店能均享这一增量市场,其中院边店将最为受益。

接下来分级诊疗、家庭医生制度将持续带动零售药店销售,中医坐堂、店内诊所、DTP药房等承接医院外流处方也在政策推动下展现良好效应,加之医改对医院“以药养医”渠道的进一步截断,医院对处方的限制也将进一步弱化,1500亿的小目标,是有可能实现的。

【取消药品加成】

2017年我国所有公立医院将实现取消药品加成,医院药品价格的下降将给药店价格带来冲击,但随着零售药店的持续整合,大型连锁药店对上游工业也开始具备议价能力,医改带来的负面效应将平移到药企。

另一方面,取消药品加成后,药品对医院来说从“利润”变成“成本”,将进一步推动处方外流,给零售药店增加机会空间。

哪些品种短期受益最大?

2016年零售药店销售规模增长率排名靠前的病种有血液病、呼吸系统疾病、肌肉-骨骼系统疾病、心脑血管病等。

从市场表现来看,老年慢性病用药以及常见病用药是主要受益品种,而从政策上来看,目前正在推行的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政策将持续利好常见病(呼吸系统、消化系统等)相关病种,针对慢性病,国家已经明确要探索推行在零售药店执行慢性病长处方,随着这些政策逐渐落实,相应病种的品种将会明显受益。